close

如果不是龍應台早前在〈101高峰會〉節目,提及她正在閱讀楊絳的《走在人生邊上──自問自答》,我也不會到北京時買了《走》一書。一讀,才發現自己對楊絳一無所知!

所以才去借了這本《我們仨》;閱完第二部份,就被最後一段彌留在空中的文字憂傷氛圍所牽動。

AK0077.gif 

《我們仨》 初版十五刷 2005年5月12日

 p.51
還沒到客棧,一陣旋風把我捲入半空。我在空中打轉,暈眩得閉上眼睛。我睜開眼睛,我正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。不過三里河的家,已經不復是家,只是我的客棧了。

 背面簡介:

台灣繁體版獨家收錄從未發表過的〈錢鐘書離開西南聯大的實情〉以及〈寫圍城的錢鐘書〉兩篇文字。


本書分三部份,前兩部份寫夢,第三部份記錄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。(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)
從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錢鐘書結婚同赴英國牛津求學起始,
記敘女兒在英國出生,一九三八年回國及後來的各種經歷,
一直寫到文革乃至於現在,
縮影了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生活與精神。

楊絳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這本回憶錄,
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。
作為老派知識份子,她的文字含蓄節制,
字裏行間瀰漫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,令人動容。

博客來簡介:

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與創作、譯作均有傑出表現的楊絳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傳奇,然而這對文學夫妻的一生卻也見證了政治與文化的扞格不入。

1996年錢家唯一的女兒錢媛病逝,兩年後錢先生相繼過逝,人生伴侶一一離去的楊先生,先是以翻譯蘇格拉底死前與學生對話的《斐多》遣悲懷,今年又以九十二歲高齡,寫下回憶63年家庭生活的《我們仨》。楊先生以獨特筆法狀寫風燭殘年憶親的人生滋味,平實動人,而第二回描寫錢先生晚年抱病離家的一段,透露出難以言喻的夫妻深情以及時代給這個家庭的創傷,哀而不傷的筆調,讀來教人掩卷沉思。

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,《圍城》、《洗澡》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。然而,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瞭解。1998年,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。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(1997年)先他們而去。一生的伴侶、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,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。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,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、點點滴滴,結成回憶錄《我們仨》。

《作者簡介》
  楊絳 (1911~)

  本名楊季康,祖籍江蘇無錫,生於北京。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。1935年與錢鍾書先生結婚,同年兩人至英國留學,1937年轉赴法國。1938年夫婦兩攜女返國,回國後楊絳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、清華大學任教。1949年之後,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、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。楊絳早在抗戰時期的上海,就以《稱心如意》和《弄假成真》兩部喜劇成名,後來又出版短篇小說《倒影集》和文學評論《春泥集》,文革後更有膾炙人口的《幹校六記》、《洗澡》、《將飲茶》等多部作品問世。

  主要作品另外有《孟婆茶》、《隱身衣》、《陰》、《流浪兒》、《風》、《窗簾》、《收腳印》、《聽話的藝術》、《楊絳譯文集》、《楊絳作品集》。翻譯有《小癩子》、《堂吉軻德》、《斐多》等作品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