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掏出1.30令吉,選擇把《星洲日報》捲起帶走──這個動作對你來說,有什麼意義?

看新聞?當然是看新聞,這是一份報紙最基本的使命。

沒錯!每天24小時,記者、編輯不分晝夜輪班,把全國33萬平方公里發生的大小事物,歸納整理,加上後製技術同仁,日復一日必須在下午5時20分前,超越任何可能出現的障礙,完成第一輪的出版工作,以讓夜報可在天還未暗下之前,順利面市。

遇上重要大事,編輯樓、印刷廠燈火徹夜通明,分秒必爭。數十萬份早報,須在天亮以前完成印刷,再由送報員送抵各個城市。

除了完成標準的出版流程,報紙出現的任何一個字眼,我們都不得不錙銖必較,要求小心小心再小心,提防任何可能觸及敏感神經的字眼,又希望藉有限版面呈現與事實較貼近的全貌。當然,這一點非常困難,每一個決定都須步步為營。原因?不必明講,讀者如你一定瞭解。

從媒體環境自由的台灣回到馬來西亞,我不得不承認,這個社會真教印刷媒體太沉重,更教華文媒體心酸煎熬。

然而,本報讀者對於新聞報道角度的寬容,是非常令人驚歎的。好像我們彼此之間,已建立一股默契,了解為什麼這份年屆80的報紙,在某一事件上不得不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,在某特定事件上又堅持立場,寧冒風險也不願委屈妥協。除了顧及當事人感受,還必須顧全大局。這些歲月所累積的情義革命情感,以不同的份量及形式,深植你我心裡,這是外界無法輕易抹去的。

在新加坡成立,移師多元民族,政治如此特殊的國度,歷經停刊後殺出一條血路,再到今日的茁壯成長,《星洲日報》尚肩負傳承華人文化的重任。無論是民俗文化、通俗文化、精英文化、文學文化還是慈善文化,她背負眾人期待,以致必須比一般的企業更加努力、更加透明,更具前瞻性。

早前曾協助報館舉辦講座及文化活動,發現身心靈健康、風水及宗教課題講座,最受讀者青睞。這些講座在正式舉辦前,皆經審慎篩選,以確定內容正面、積極,並有助於紓解文明煩惱。

至於“2008大選點評——從一步看下一步”政治論壇,無論是南下北上的場次,現場皆萬人空巷。看見大家關心國家政治,國家未來發展,我們的身體雖然因長途奔波而備感疲累,卻是打從心底展開笑顏。引導讀者,教育讀者,莫過如此。

還有必須耗費鉅資、籌足大批人力籌辦的花蹤文學獎,從千里之外邀請梁文道、馬家輝、平路、李銳、南方朔、王安憶或龍應台等文化學者以籌辦文化論壇,儘管這些講座稍嫌小眾,稍嫌精英化,但傳承文化使命勝過一切。我們瞭解,除了協助讀者解決“每天開門七件事”的通俗文化之外,社會更需要這些深厚文化的啟迪。《星洲日報》所做的,就是承接文化使命,並成為百萬華裔讀者文化事業的推手。

我在報館的年資很淺,但我逐漸了解,就算熟透美國乃至於世界報業史、報業運作模式,都無法以此要求《星洲日報》按有黨派、無黨派或完全中立的形式生存。就如在泰國民盟成員Visitchai眼裡,先進的歐美民主也無用武之地。他說。不要期待我們能依循歐美民主形式,因為我們會有屬於自己的東方民主。

她的角色,她的份量,已經超越一份報紙,而成為研究大馬華裔文化不能缺失的一份珍貴資料。經過2萬9千200個日子的歷練,不能說她已經練成金剛不壞之身,她只是更了解如何在鋼索上自在游走,才不會跌得粉身碎骨。

放諸宇宙,人間80年如滄海一粟。無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,80年報慶之後,我們還是要努力努力更努力,做好本分,謹守老報人留下的優秀報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