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檳城首長林冠英將被暗殺”的謠言,自308傳開來後,至今有越演越烈的跡象。雖然當事人未因此擔心人身安危,也不打算聘請私人保鑣,但所謂“空穴不來風”;暗殺威脅論再次敲響人民代議士生命安全的警鐘,值得社會及執法單位加以關注。
翻開我國政治人物遭遇不測事件簿,首名受害者是森州議會議長達哈立,他於1982年在家前魂斷槍下。當時離大選僅剩8天,兇徒動機疑與政治因素有關;同年7月,前文化、青年及體育部長莫達哈森被捕,此案總算才結案。此後的廿多年內,政壇陸續發生5宗國州議員遭殺害事件,原因包括報復,或涉及桃色、商業糾紛等。
從時間序列來看,人民代議士遭人蓄意謀殺案雖偶有發生;但慶幸的是,奪命暴力方式尚算罕見,未全面滲透政界或成為政治角力的極端手段。
多數政治人物雖未曾接獲死亡恐嚇,但其餘零星的威脅或蓄意破壞事件,如汽車輪胎遭放風或被潑化學藥物,住所遭丟擲汽油彈、被貼恐嚇字條或被丟灑冥紙雞蛋等,甚至是接獲恐嚇電話、簡訊或信件,都有如家常便飯。
旨在為人民服務的國州議員,處理民生事件的手法,恐難讓天下人都滿意。不滿者若憑一時之氣,情緒化作出破壞動作,後果將不堪設想。在現今文明的社會,任何事件都應回到理性面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,透過暴力或恐嚇方式,根本無助事件的發展。
就算彼此的政見有所不同,也應透過合法合理的方式解決,而不應將代議士視為宣洩情緒的對象,更不應該騷擾他們的父母及家人。
除了呼籲人民理性之外,政治人物也應提高自己的危機意識,切勿讓前首相馬哈迪被噴胡椒霧事件重演。政治人物應該了解,萬一有何不測,不但將使家人傷心難過,也將為社會及政壇投下威力無比的震撼彈。
出席任何活動絕不落單、時時保持警惕、尋求警方協助、勿與無理取鬧者糾纏,都是代議士可輕鬆自救的方式。至於警戒程度已上達“暗殺”層次的林冠英,應即刻向警方備案以還自己人身安全,也好讓人民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