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看到“外心”媽媽陳頤袀和曾雯妮二度登上媒體版面,心裡懸著一句相當缺德及欠缺同理心,卻不吐不快的話:

每天有那麼多道路冤魂,為什麼她們等了一年多,只等到“機器心臟”剩10個月壽命的殘酷現實?

衛生部及國家器官移植中心除了召開記者會,讓苦等器官病患在媒體表露“期待重生”的心聲,及砸重金辦推廣捐獻器官運動等被動舉動,就無計可施了嗎?

從近幾年的作業方式來看,真實狀況恐怕就是如此。

要真是這樣,除了陳曾2人,器官捐獻等候者名單上另22人的希望,都將隨時間的推移而凋零。

這或許就能解釋,為何每回提到“成功換心人士”,我國就只有一百零一個能被提及的名字──鄭慧儀。然後,國家器官移植中心總以“公眾缺乏器官捐獻意識”作為總結。

再然後,等待器官捐贈者繼續默默等待,除了偶有政治人物或聞人挺身而出,借國家器官移植中心的數據,以為單靠舌燦蓮花美言幾句,就能喚醒大眾意識。

再然後?沒有再然後了。塵歸塵,土歸土,直到有人關心換心女孩慧儀的近況,有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的那一刻,就全套照本宣科,再來一次。

然後,繼續遙遙無期、漫長的等待。

儘管器官捐贈成效差強人意,但主管器官捐贈部門卻相當自豪。因為自1997年至今年8月底為止,已有133496名國人登記成為捐獻器官者;更令人鼓舞的是,有11195人是在今年完成登記。

換言之,在“短短”8個月內獲得5位數成長,這是多麼了不起,可說是空前的佳績!這也間接證明,在200811月砸下的240萬令吉,花得相當值得。

從成本效益取整數(240萬令吉vs.1萬人)計算,240令吉就能讓一國民扭轉“死後留全屍”的老舊觀念,在死後捨器官救人;這筆賬不管怎麼算,都非常划算。

若主管單位真這麼認為的話,就犯上了認知失諧。

因為完成登記的13餘萬人,絕大部分仍安好活著;而且別忘了,我國總人口達2700多萬人。還有,有更多能救命的器官,已化為一縷青煙。或許這就有助於理解,為何13年來,器官成功移植的個案僅有256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