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千呼萬喚等了好久,去年7月飆漲26%的電費,終於將在下月1日調降7至10%。但是此波電費調降幅度,與民眾、廠商期待落差甚大;政府期望藉此達到抑制通膨,和協助工業及家庭用戶捱過經濟放緩時期,效果恐怕有限。

政府基於國際原油價格每桶降至43美元,且無視國能曾揚言“在7月之前,電費預料不會有任何變動”的強硬態度,把民生需求作為首位考量,作出調降電費的決定,實屬正確。不過內閣也應釐清,到底為何去年電費會大幅飆漲?

較早前,國能把漲價責任,歸咎國際煤炭價格及天然氣價格高企,並強調這兩項燃料是該公司的主要燃料成本,故無法配合燃油價格的下調降低電費。但在調漲電費時,又指國際原油價格飆升是罪魁禍首;如今,國際煤炭價格仍未跌至國能期待的水平,即連續3個月每公噸75美元以下;內閣又以油價下跌為由,來調降電費;政府與國家能源公司說詞不一,搞得民眾一頭霧水。

倘若國際原油價格是調降電費的關鍵因素,那7至10%的降幅確實略為嫌少。要透過降低電費來提升企業或工廠競爭力,各廠商工會均表示,降幅應達20%,或恢復去年大幅調漲前的價格。

電費高漲以來,各行各業每月都得多付三至四成的電費。所增加的製作成本,最後都轉嫁給消費者。最後,高物價導致高通膨,商家也得使出各種節約用電方式,才能消化高成長的電費成本。

雖然這波電費降價幅度差強人意,不過分析家指出,電費任何調降都將帶來正面貢獻,同時還能舒緩舒緩廠商因訂單減少的成本壓力,也有助於減少裁員。

但政府透過補貼機制來降低電費的方式,恐怕無法一勞永逸。一旦國際原油價格又飆升,政府無法同時承擔汽油及電費津貼補助時,所引發的漲價後遺症還是得由消費者吸收。

內閣不妨考慮商聯會早前的建議,即調整繁忙和非繁忙減時間的電流收費,以達到減低商家的成本負擔,又能減少國能發電量的浪費及增加國能收入,可謂一舉數得。

目前,從業者反應來看,電費降價後,除業者能減少支出成本,稍微舒緩成本壓力外,物品價格應還是聞風不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