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馬社會到底有沒有“童黨”?

擺在眼前層出不窮的罪案,已給了最好的答案:結夥搶劫手提袋劫匪的年齡底至13歲、串謀自導自演綁架案的“綁匪”只有15歲。這些被捕嫌犯,都是仍在學的中學生。就算不以“童黨”將之歸類,也難逃“少年黨犯罪”的框架。

這些浮上檯面、不幸登上新聞版面的案例,相信僅是冰山一角。沒有人清楚知道,全國上下還有多少兒童少年,正無聲無息避過執法人員的緝拿、背離學校教授的基本道德價值觀,或拋棄原生家庭所給予的教誨。

現在,已不是爭論“童黨”適不適合用來解釋“我國兒童犯罪意識形態詞彙”的時機。不管用什麼名稱都好,值得投入更多心力關注及探討的關鍵是“為什麼犯罪會趨向年輕化?”

這些已犯罪或企圖犯罪的孩子,真的急需金錢到非得偷搶拐騙不可?難道家庭經濟條件真的如此低劣,無法讓他們三餐溫飽?真實的狀態,恐怕不是如此簡單。

崇尚權力、物質享受或武力,才是源自心底最深處的吶喊,這才是促使他們犯罪的“原動力”。如果你曾看過最近屢屢登上媒體版面的校園暴力影片,就會對拳拳到肉的兇猛攻擊感到吃驚。

這些行為已經不是父母口中“小孩子打打架”如此表面而已。每一個揮拳動作,代表的是一種權力的展現、自主權的佔有,或自我無限的擴張。

如果我們還故步自封,自以為在香港、澳門、巴西或美國發生的童黨或校園暴力奪命案,不會透過無遠弗屆的網絡虛擬世界,散播到我國來;這樣的想法就太天真及單純了。

警界、教育界及父母千萬不要誤信,非得等到數據出爐,證明國內兒童少年罪犯年齡確實有往下探底的趨勢後,才準備採取行動企圖挽回。到時候,就算全力以赴,只怕為時已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