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有幾宗關於兒童的社會事件,特別讓人擔心。 
9歲的學生暗戀同班女同學兩年,為了阻止情敵接近心儀的對象,他使用了“殺”對方的字眼。在訓導老師的嚴厲責備下,他委屈地哭了。男童母親不滿老師的處理方式,報警申報。
 
在台灣,有兩名初中學生因一時好玩,把酒精膏塗抹在四個月大的小狗身上,然後點火。小狗在熊熊烈火中送命,兩位肇事者最後在“動物保護法”下,各被罰款新台幣50萬元(約5萬2千令吉)。
 
暫且不論上述學生淚水或道歉的真偽;在學生做錯事後,家長與學校如何在教育孩子上取得一致的做法,避免把問題延伸到刑事層面,是值得關注及深思的問題。
 
在愛的教育奉行多年之後,現在的孩子已鮮少在學校經歷挨藤條、鐵尺打手骨、雙手提水桶罰站等體罰。父母關心的層面也往上提高:孩子的心靈會不會受到傷害?
 
父母擔心子女意識的提高,固然是件好事。然而在事件發生後,父母如何面對、回應學校做出的處罰,也是門高深的學問。9歲的孩子也許並非真正要“殺”人,但如果在做錯事的當下,沒有以適當的方式進行輔導,誰也不能保證孩子在長大後,不會把這個仇恨轉化為行動。
 
兩名受到法律處罰的國中生皆來自單親家庭,重金額的罰款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。最後師長站出來為學生緩頰,他們也願意當動物保護志工來彌補。不過在台灣社會的撻伐聲下,他們仍承受了極大的輿論壓力。
 
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?父母的慈愛及寬容、師長相對的嚴厲與譴責,只能換來孩子無辜的眼淚。是時候,讓父母及師長為教育下一代共商大計了。唯有雙方面的充分溝通與協商,才能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及教育環境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