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如何在短暫、急促的選舉期間,將競選政見、宣言或策略有效傳達給選民,考驗著候選人及競選團隊的智慧與創意。



近期內將舉行黨選的馬華候選人,掀起在網絡上播放競選短片的風潮,為過去只限於印刷手冊、傳單或廣告,或設置部落格的競選手法,另闢新管道。

將競選短片放置在網絡上,固然可吸引網絡用戶,甚至是候選人屬意的年輕選民收看,拉近彼此的距離;不過,其中也潛藏著意想不到的風險。

正因為網絡無遠弗屆的特性,也近乎是完全自由的領域,候選人競選承諾一旦上載,就無法摘除;為此,源遠流長的意義,在此可做另一番詮釋。

以近期捲入境外洗錢案的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為例,多年前他在競選廣告信誓旦旦保證,會錢留台灣;如今有網友把這段影片重新剪接,配上洗錢新聞上載到網絡,這一前一後相互呼應,盡顯諷刺。

以上的選舉手法,只要候選人行得正,就不會遭濫用。黑函指責、人身攻擊、任意栽贓才最叫候選人氣憤,也讓選舉蒙上汙點。

本屆馬華黨選,遭受史無前例的黑函攻擊,甚至謠傳漫畫收件人的高職候選人名單,是從黨內流出等層出不窮的招數,讓有心讓選舉回歸政見、一心想塑造健康、乾淨選舉文化的候選人,大失所望。

即將於11月4日選出新總統的美國,盡管民主進程在世界首屈一指,不過也難保候選人不會脫稿演出。

日前,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在電視辯論中,指對手奧巴馬是“恐怖份子”,引起選民情緒激憤高喊“殺死他”。稍後,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出面緩頰,希望冷卻選民憤怒的情緒,無奈卻無濟於事。

台灣高雄市長參選人吳敦義,則在1998年的選舉前夕,因捲入“緋聞錄音帶”而吞下敗戰。較後,法庭證實當時所流傳出來的錄音帶,是對手惡意之作,也還他清白,不過不管任何判決結果,對已成定局的選情都沒有任何助益。

這就是為什麼候選人皆關注,任何流傳出來的訊息;因為這都可能會影響選民手中的一票。

黨選所涉及的層面,雖不如全國大選那麼廣泛,不過國家民主的發展,還是得靠黨選的正當性與健康選舉文化一點一滴累積,才能水到渠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