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汽油漲價後,舉凡生活必需品到奢侈品,無一不應聲飆漲。要是商品價格沒變,物品份量也悄悄縮水,上演變相減價的虛幻一招。商家說,漲價是為了因應成本;總不能要讓他們做虧本生意吧?



只是在萬物皆漲的循環裡,誰都成不了贏家,消費者則是最大的輸家。首相阿都拉察覺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的泥沼,於是建議大家一起行使選購權利,以迫使物價降低。他的邏輯是“如果消費人沒有反應,商家不會主動調低物價”;雖然團結既是力量,但在成本未降低的情況下,如此建議稍嫌消極。

以熟食為例。商家稱食才、煤氣、電費,甚至店租皆漲價,他情不得已才調漲50仙;往下一層查詢,以上的供應商表示,運輸費太高了;運輸公司則說,他們未從柴油津貼及過路費減半措施獲得補助,加上羅里的輪胎每條漲了15%、維修費漲了40%等,成本增加太多了。

一環扣著一環,最後的結果仍是物價降不了,即使油價已較早前的2令吉70仙,降至2令吉40仙。業者還是抱怨,降幅太微不足道,因為這較當時一漲就漲了41%所帶來的衝擊,是不能同時而喻的。

學生車聯合會、羅里同業總會及販商同業總會已不約而同表示,他們暫時不會調低收費。這也就是說,想藉由油價調低40仙而重回低物價的消費時代,幾乎是天方夜譚。

因此,除了呼籲消費者行使購買權利、民眾持續節約生活美德、設法增加生產糧食、聯邦農業銷售局加強分銷滿足全國各地的需要之外,如何抑制物品價格的關鍵決定,還是得交回給政府裁決,才能取得兩全其美、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。

政府若能真正祭出懲罰條例,嚴查物品價格是否合理,從根本面著手,或許可以還人民收支平衡的生活基本架構,也讓商家別再怨嘆“生意難做,生活難過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