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待了2千911個日子,在“華小一所也不能少”的前提下,白沙羅華校原校終於重新啟用,由霹靂巴力中華小學取而代之,易名為白沙羅中華小學。促成這樁讓華教人士引頸期盼近8年美事的,除了權責單位的配合外,白小保校工委會願意讓步、妥協,才是關鍵。

隨著白沙羅中華小學正式啟用,也代表白沙羅華小正式成為歷史,白小保校工委會的階段性任務暫告一段落。在白小工委會心中,不管這所學校換上什麼名字,那仍然是當初的那所白小。華教歷史當然也不會忘記,他們艱辛捍衛白小的鬥爭過程。

2001年1月2日,政府以“噪音及交通安全”為由關閉白小原校,將該校遷至麗陽鎮。突如其來的鎖校關閉行動,引發村民群起憤慨抗議,並組成以熊玉生為首領導的“白小保留原校、爭取分校”工委會。而未前往新校舍就讀的學生,這些年來都在阮梁廟,以貨櫃組成的臨時校舍上課。

遺憾的是,熊玉生不幸於今年3月10日病逝,徒留下白小尚未重開的遺願。一直到今年5月,巴力中華小學向教育部申請遷校,加上白小工委會退讓,只求白小原校得以重開,這才奠定了白沙羅中華小學的根基。

而跨州遷校的巴力中華小學,是於50年代,在園丘住宅區附近成立。隨著園丘人口逐漸流失,導致該校從80年代開始就一直維持只有8至13名學生,成為名符其實的微型小學。2008年,該校只有1名華裔學生,剩下的是9名巫裔及3名印裔生。

面對學生來源及人數驟減,及無人就讀恐將關閉的命運,巴力中華小學唯有選擇遷校。原先該校希望“遷校不過州”,希望能在學生人數暴增的霹靂巴占區設立另一所華小,不過經過多年協商仍無下文。

直至今年5月杪,該校董事部寫信給教育部,以“已有現成建築物,無須籌款興建,可立刻投入教學工作”為由,申請遷校至白小原校後,才獲首肯。

2009年1月5日,白小校區將以白沙羅中華小學之名,繼續在雪蘭莪八打靈再17區為華教做出貢獻,但這也代表霹靂州少了一所華小。就算有企業願意捐地供建校,也得要教育部批准才行。

在華小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,教育部除了拯救微型小學免於倒閉外,更應在華裔生爆滿的社區興建新華小,才能根治華小學生爆滿的困境,僅以“以校易校”是不足夠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