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教育部總監阿里慕丁重申教育部在2006年頒布的政策:禁止學生帶手機到學校,並呼籲校長關注此事,以避免影響學生上課。他繼指出,手機已被學生錯誤使用,拍攝一些不應拍攝的照片。

如果教育部是針對日前流傳出來的校園性愛短片,而再次端出此政策,希望來個釜底抽薪,杜絕情竇初開的青少年在校園偷嚐禁果的影片宣揚開來,恐怕得失望了。



不過,學生如果沒把手機帶到學校,確實可以避免偷拍性愛短片者,以握有影片為由,威脅當事人與他交歡。至於“學生適不適合帶手機到學校”的問題,除了教育部之外,教總主席王超群也曾表示,學生不但會因為手機而上課分心,也無法抵抗多姿多彩的手機功能。

手機的出現,讓單向的傳呼機聯絡模式,進入直接且雙向互動的溝通形式。至於,出發點原為解決外出人士聯絡困擾的手機,不適合進入校園的原因,不外乎是“學生年紀尚小,心智未成熟到不能自律”。

而且隨著科技進步,手機功能也五花八門。除了基本的通話、簡訊功能之外,同時也是相機、收音機、隨身聽、字典、上網工具、遊戲機、錄音機、微型電視機、計算機或具備記事功能等設備。

消費者可以就個人所需,購買不同功能的手機。但對年輕學子而言,這些酷又炫的手機,可能會成為其他同學覬覦的物品,這導致過去發生不少學生在校遺失手機的案例。

教育部政策用心良苦,無非是要讓校園回歸到教育場所。但究竟要如何才能有效執行?這一直是最讓學校頭痛的問題。較早前,砂教師職工會秘書長郝國訓直指,學校在執行上受到學生家長壓力。譬如學校沒收了手機,但家長卻基於各種理由,要求歸還。

在政策無法一貫執行的情況下,學生會產生“家長都允許,只有老師不准許”的錯覺。其實,所有有關校園或學生的問題,應當回歸到教育的基本面:例如到學校上課的目的,就是學習;如果家長能以此為出發點,相信就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誤會與爭執。

另外,在解決學生帶手機到學校的問題後,校方也應該灌輸手機使用禮節,譬如開會或看電影時,應把手機關機或調整成靜音、不濫用手機照相功等,讓孩子懂得善用手機,而不是成為手機的俘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