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全國上下、不分州屬紛鬧醫生荒,海外專科醫生或醫學人才回流意願低,已經不是新鮮的課題。不過,本地醫學系畢業生想到醫院擔任實習醫生,卻得等上一至兩個月,就叫人難以遐想了。



衛生部長廖中萊對此非常不滿,並恫言“要是公共服務委員會一直拖延安排,不如由衛生部本身成立一個類似的醫生服務委員會來接管。”他也建議,公共服務委員會可以先錄取和安排本地醫生,讓他們在畢業後立即投入工作崗位,之後才去受訓和上課。

其實只要旨在解決醫藥人員嚴重不足的困擾,以上兩個建議並非不可行。如果是因為安排過程冗長,讓醫學院畢業生久等多時,恐怕得面對人才外流的風險。

尤其是與我國一水之隔的新加坡,自去年4月起批准馬來亞大及國民大學醫學系的畢業生在當地執業。如果有關單位仍記得,當時各界除了積極看待新加坡認同我國的醫藥水平外,“留住醫生”一課題也捲起不少風浪;至此,就更不應該讓醫學院畢業生一畢業就失業。

為了使我國醫生與人口的比例,能從目前的1名醫生對1千145人,朝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1:600邁進,衛生部早前示出不少善意,以各種獎掖吸引海外醫生回流,包括享有免繳多種稅務優惠、配偶及孩子在回流半年後,可獲得公民權等;可惜成效並不理想。

無法成功吸引海外人才回流,那就轉向引入外國專科醫生來我國服務。目前,共有來自22個國家的490名外籍醫生,在合約雇員條例下到我國服務。能成功吸引他國人才位國民服務,實屬讓人激賞;惟令人惋惜的是,外國專科醫生無法在我國久留。

以刪去法過濾後,不難發現,培育本地醫生乃上上之策。

然而,改善政府醫院醫生的薪資與福利,也是各界協商多年的話題;至今,仍無法取得讓人滿意的結果。

大馬醫藥協會主席邱甲麟曾公開點出“為何政府每年流失三四百名醫生”的關鍵原因:工作量大、工作環境差、福利和回酬低,導致醫生皆轉入福利相對理想的私人醫院工作。

當整個醫藥體系與公務員政策綁在一起,要進行調整就比較困難。或許衛生部可以朝“醫藥體系獨立化”思考,讓更多有智之士願意留下來,為我國醫藥界奉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