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精簡讀後感:

同樣探討人性與生死的問題,這本卻比《魔鬼與普里姆小姐》容易讀多了。
只是沒看到最後幾頁,還不知道被作者保羅‧科爾賀擺了一道呢。但這就是人生啊!

我們總是介意太多,太重視別人怎麼看我們,太重視別人眼中的自己。唯有在死亡瀕臨前,才願意自我釋放,第一次成為自己想要的自己。

精采摘錄:

p.59

其他更保守的醫生說,任何生活上的劇烈改變,例如搬到另一個國家、失去一個所愛的人、離婚、工作或家庭的需求增高等,將會帶來沮喪。有些現代研究,是根據冬天及夏天的拘留人數,指向缺少陽光也是造成沮喪的原因之一。

P.69

為甚麼有一些人會試著抗拒事物的自然秩序,無論發生甚麼事,奮力求生存豈不適最根本的嗎?

 

p.77

伊格醫生:搬家、離婚以及缺乏光線是造成沮喪案例增加的主要原因。

 

p.78

重新適應的問題事實上在各地都相同,就像監獄從未能矯正犯人一樣──監獄只會教導他們更多的犯罪。

 

p.95

大多數有苦痛()的人,還是可以繼續在外面的世界生活,因為他們會在四周築起高牆,對社會及其他人也不會造成威脅,他們表面上好像參與社會事務,其實他們完全與世隔絕。

 

p.102

馬莉對薇若妮卡說:不要一直在意你妨礙到誰,不要想你會打擾到隔壁的人。如果人們不喜歡妳,他們可以抱怨。如果他們沒有勇氣,那就是他們的問題。

 

“尊嚴是甚麼?是每個人都認為你最好,舉止乖巧,對同伴充滿愛心?按照自然律則行事吧,去看幾部和動物相關的影片,看牠們怎麼為了空間而奮鬥吧。”

 

p.106

“甚麼是真正的我?”

“就是‘你是甚麼’,而不是‘人家認為你是甚麼’”。

 

p.132

“我們被允許在生命中犯很多錯誤,但不包括那些摧毀自我的行為”。

 

p.207

馬莉:一次探險的危險更勝千年的舒適和安逸。


內容簡介:

繼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,保羅‧科爾賀再領我們探討生命的意義。

少年時期的保羅‧科爾賀曾因精神疾病三度入院,年少的奇特行為,夢想成為藝術家,1967年他最後一次離開醫院,決心呈現這段經歷。

薇若妮卡是出生在 slovenia 的年輕女子,芳齡 24。她相貌出眾,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眾多追求者。她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,既無太多歡笑,也沒有什麼悲傷,但她是不快樂的。她發現自己日復一日地過著同樣的日子,放眼未來也不見任何新鮮事,只有無窮無盡的枯燥無聊。

1997 年某個清晨,她決定去死,她認為這個決定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。她吞下大量安眠藥,但又在一家精神病院醒來。因為心臟已嚴重受損,她只剩一星期的生命可活。然而就在這裡,她開始思考精神病的定義,以及我們是否有權對那些不合於所謂「正常」定義的人強制用藥。也是在同院的病友身上,在曾受暴力攻擊而自殺的律師、在違抗父命投入藝術的大使之子身上,她首次發現了自己的熱情與好奇心所在。

虛虛實實,科爾賀製造了一個夢想與真實並存的國度。幻想與夢想,正常與瘋狂,同情與悲傷,追求與死亡,保羅‧科爾賀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生命經歷,讓我們明白即使平淡的生活也有奇蹟。與其說這是一本探討「死」的小說,不如說它是一本探討「生」的哲學之書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ts 的頭像
    wats

    喧嘩雜聲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