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優異成績、品格塑造和創意培養,教育部長慕尤丁說3者同等重要;我倒認為,品格優先、創意隨後,水到渠成,成績自然就好。

教育部似乎不太瞭解品格教育是怎麼一回事。僅改改課本內容、換換教學方式,分數導向思維卻不變、獎勵金豐厚的高表現學校排行榜仍在,如何能談重視學生心智發展的品格教育?

重視品格教育不表示成績會變差,或有創意者就擠不進名校大門;反之,品格教育將塑造更完好的人格,創意能使有形的限制得以無限延伸,這何止是課本以外的內容,更是終身受用的人生智慧。

品格教育於上世紀80年代,首在美國提出。在這之前的20幾年,美國經歷了和我國現今同樣的情境:只有能創造績效、教出好成績學生的教師,才是好教師,卻渾然不知或不在乎“靈魂工程師”的美稱已被“書匠”取代。

只重視教學技術的書匠,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智慧和品德發展。直到90年代,在白宮及民間團體通力合作下,品格教育終成為全美校園運動。

日前在網絡上看到另一則未登媒體的校園暴力短片,十三四歲身穿校服、臉蛋明明是乳臭未干的黃毛丫頭,一罵起同儕來卻老氣橫秋,與流氓沒什麼兩樣。這是我們品格教育失敗的鐵証。

論及創意,我國創意產業氛圍低迷得令人沮喪。以下試舉一例:

本地一家收費電視台自創的方言頻道,最近播出一則以俄羅斯方塊拼湊節目名稱的宣傳短片。不知情的人乍看之下,無不大讚該短片頗有巧思;但凡看過台灣原版,以更成熟動畫技術製作,呈現更精緻華麗俄羅斯方塊節目宣傳片的觀眾,只會搖頭嘆息。

亟需創意思維的電視台尚且如此,如何教育莘莘學子創意與自由想像的重要性?這是我們創意教育的敗筆。

數年前,我曾走訪台灣多所提倡品格教育及創意的學校。這些都不是名校且地處偏遠,學生也非精英分子,但好多城市家長都不辭千里,爭著把孩子送到裡邊去。

他們想讓孩子跳脫“你說我聽”的傳統制式教育,透過講故事、戲劇演出,體驗人性的善惡;透過種植農作物、觀察昆蟲生長,真實感受物性的生命力。就這樣,品格與創意潛移默化成為學生體內無法分割的部分。

我們若能讓學生丟開課本、走出教室,與大自然進行親密的接觸,大概就離品格教育不遠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